老师:同学们好,我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平平老师。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白杨礼赞。1943年,矛盾编选了一部散文集,名字便叫白羊礼赞,可见作者自己也颇为看重这篇文章。他在序言中解释道,题名为白杨礼赞则应力虚则一篇为书名,而同时亦以自治五年漫游中所得最深刻之印象罢了。也就是说,矛盾把他对西北最深刻的感情都凝结在这篇散文中了。
老师:这节课我们有以下三个学习任务,一,了解写作背景,解读文章弦外之音。任务二,分析象征手法,把握托物,研制散文特点。三,通过比较阅读,学习运用象征手法。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学习任务,有的同学认为白杨礼赞过于直接直白,文章第七段已经明确写出白杨树的象征体了,真的如此吗?这需要我们走进作品的写作背景,走进那个时代,去理解文章的主题。课前任务单中要求同学们阅读链接材料,结合课文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。
老师: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几则材料。第一则材料是矛盾写作白杨礼在那个时期的行踪。1939年,矛盾因杜崇远的邀请到新疆学院任教。这一年年底,杜崇远被新疆督办,顺势才软禁矛盾,借奔姆桑之名,于1940年4月逃离新疆,前往西安。5月中旬,在西安,他遇见了朱德和周恩来,后全家随着朱德同去延安。在延安参观访问近5个月,他看到了解放区居民朴实正直的品质,还有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的精神,深受鼓舞。同年10月,在周恩来的邀请之下,他前往重庆,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,目的是发挥作家的作用,用笔来战斗。主要工作是边看物,扩大进步文艺的影响,团结和教育群众。
老师:20世纪40年代初,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,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,积极,而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,积极抗日。1940年10月,发生了皖南事变,这打乱了矛盾原来的工作与生活。他因为刚从延安来,目标太大,需要暂时躲避。在周恩来的建议和安排下,矛盾准备前往香港,开辟一个新的阵线。1941年初,临去香港之前,矛盾得以有一段时间继续创作他的见闻录。他说,也许是这些材料酝酿已久,提起笔闻思及,汹涌而来,一口气写了六篇,白杨礼赞就是其中的一篇。我们再来看材料二矛盾。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时重庆文化出版工作的困难。他写道,现在的图书审查制度也比上海那时厉害了,现在的审查老爷从白纸上也能嗅出一档的气味来。材料三矛盾自述自己在写风景谈的时候,是把政治誉于风景之中。他说,自己曾担心图书审查会的老爷们通不过,谁料居然全文登出来了。董老读了文章之后,笑着对他说,你写得很好,国民党审查官低能的很,你谈风景,他们就没有办法了。材料四是矛盾。风景谈的节选在这里,蓝天明月,秃顶的山,单调的黄土,浅籁的水,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,无可更换,自然是伟大的。人类是伟大的。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,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。材料五,针对国统区的文艺论争矛盾认为,由于文艺的群众对象大大的开拓了,中国作家所必须反映的文艺内容应
查看隐藏内容